第021章 大哥成亲(2 / 2)

富妻盈门 萨琳娜 3973 字 2022-07-22

其中最初的少儿启蒙读物,皆是由谢向荣这个扬州神童亲自总结、编撰,为了提高这些启蒙读物的含金量,谢向荣更是将自己平日的读书笔记、批注手札等物一起刊印出来,随着这些启蒙读物一起发售。

谢向荣是什么人呀,十岁考中秀才,还是连中小三元,就是在文风鼎盛的江南,也称得上小神童的人物。

他平日读书用的笔记、手札又岂是一般俗物?

而且吧,这年头读书,都讲究个“敝帚自珍”,普通书籍都不外借,更不用说这种带有总结、心得性质的笔记手札了。

可以说,这套书籍刚一上市,便引得一干要考童子试的学生们的哄抢。

谢家的自清书坊更是一版再版,只这一套书籍就卖出了上万套。

这可不是有义务教育的后世,彼时识字率低,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半文盲、文盲,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仅扬州一地就卖出上万套,绝对称得上奇迹了。

而缔造这一奇迹的人便是谢向荣。

随后,谢向荣投到王承门下,王承原就是个学识渊博的人,读的书何止只有万卷,他的心得和批注更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像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王承虽是洒脱的名士,可也不能免俗,他也想把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对经典教义的观点记录下来,刊印成书,而后广布天下。

谢家有平台,王承有才学,两下里一拍即合。

王承将自己多年来批注的四书五经全都整理出来,然后集结成册,正式投入印制。

与谢向荣出书不同,王承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扬州一地,而是遍布大江南北。

想当年他的一卷《新注论语》曾轰动一时,那时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十四岁少年。现在呢,作为一个海内闻名的名士,沉寂十五年的王齐光再度出山,就连京城的一些名儒、大儒,也都纷纷而动,四处打听消息。

待书籍印出来后,刚刚运抵京城的书铺,便被等候已久的读书人抢购一空。

买到书籍的人回家细细研读,深为王承的新思路、新想法而折服,一时间,赞誉无限。

齐光先生的大名再度被世人传颂。

面对如此情况,王家岂肯坐视不理?

只是两年前,就在王承和谢向荣这对师徒风光正盛的时候,王承忽然表示要领着学生去游学。

待王家家主决定给王承写信的时候,王承早就带着妻子、学生,一路逍遥的游山玩水去了,想要给他送信,连个明确的地址都不知道,着实让王家主扼腕不已。

如今好容易打听到谢向荣要成亲了,那三个四处乱逛的人应该会回扬州,王家家主没有犹豫,立刻派出家族中最善言辞的王乾父子赶赴扬州。

这边,王承他们刚刚到扬州没几日,王家的人已经在路上了,且算着日子,应该能在谢向荣婚礼前赶到。所以,王家人才会以“参加婚礼”为借口。

王承面沉似水,冷声道:“哼,他们好大的胃口!”

自清书坊也就罢了,不过是个印书的作坊。可谢家耗费几年心血建立起来的藏书楼就不同了,那里存放着许多谢向晚命人四处搜罗来的古籍、珍本。

这些书大多是南北朝、隋唐时的藏书,据说早已毁于战乱,但没想到还是被谢家人“找”了出来,专门建了栋藏书楼用以收藏。

谢穆青和王承都曾经去藏书楼看过那些书籍,他们发现,这些大多都是只存在于传说当中的书籍,市面上早就不见踪影,随便拿出去一套都能在文化界引起轰动。

而这样的宝贝,藏书楼足足有上百套。其价值根本无法估算。

就是王承,也只能满心羡慕的去借阅一二,从未想过据为己有,可王家居然……

王承用力咬了咬牙,恨声道:“自清是我的学生,谢家是咱们的姻亲,我断不会让他们吃亏!”

谢穆青点头,“表哥说的是,我们决不能负了堂兄一家。”

……

八月初六,宜婚嫁。

谢嘉树特意请了神算子核算了吉日吉时,确定今日乃是整个八月最好的一天。

跟周老爷商定了一番,谢家定下这日为长子娶妻。

ps: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