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世子的崛起 !
次日,李星洲缓缓从暖洋洋从床上醒来,一旁诗语还在熟睡,小别胜新婚,她太累了。
经昨晚的动静,大家都知道他回来了。
何芊高兴得挂在他脖子上,随后又撅着嘴问他蒲察伶的事,李星洲直接给她解释,她小性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便抛之脑后。
阿娇则根本不提这事,温顺懂事的样子,不过李星洲主动跟她提,还说了些情话,说得很文雅,说的阿娇晕头转向,还趁机背了首情诗来卖弄一些,阿娇更觉得幸福了,大概这就是才女吧。
原来蒲察伶才到京城就被诗语知道了,不是严申嘴不严,而是魏雨白说漏了嘴,随后就被诗语接道了王府里。
见府里没闹起来,起芳表示很失望。
......
回家后第一天,王府里格外热闹,人都往后院挤想看他,李星洲干脆出去,让众人看个够。
不过随后便是忙碌,彻头彻尾的忙碌。
军中将士赏赐,战后伤病安置,许多问题都急需解决,很快就忙得脚不沾地。
随后因为接近年关,加之今年发生的事,王府来客络绎不绝,各国使节也纷纷进京朝拜,拜见皇帝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玩王府跑。
家里还好有诗语她们帮忙张罗,稍轻松一些。
另一方面,在众大臣全是一片庆贺声中,也有人跳出来挑事,那就是礼部官员,挑着蒲察伶的事说,可景国对士大夫毕竟太好,不好动他们。
李星洲也烦,偏偏一时拿礼部的一帮老家伙没什么办法,随他们去吧。
以他现在的声望地位,这些人也只能狺狺狂吠,或者说无能狂怒了,除此之外毫无办法,就是蚍蜉撼树罢了。
到腊月,慢慢闲暇下来,就陪家里的女人们,两个孩子只有小名,还是皇上赐名,大名是等着他回来起,不过李星洲也一时没想到什么好名字。
孩子的大名不用着急,反正现在他们啥也不知道呢,要好好想一想,可别坑了孩子一辈子。
德公、何昭、薛芳、汤舟为、温道离等人也陆续来过王府。
随后军中将领几乎都来了,像魏朝仁、杨文广、折惟忠、固立川、辛赞等边关外将,皇帝让他们年后再回去,今年便在开元过年了。
他们在驿馆落脚,寻常大臣为避嫌自不会去交好边将,他们在京城能去的也只有王府。
李星洲也明白他们处境,所以让他们在驿馆待不住就多来王府走动。
有皇帝的信任,他不用避嫌,况且这些人和他并肩作战,都是下属,来王府也合情合理。
李星洲还接济了固立川,折惟忠。
固立川是平州守将,饷银不少,不过他那点银子在平州是充裕,到了京城就不够康了。
折家地处贫瘠西北,还要常年与夏国对峙,有点银子都用在武备上了,也不富裕。
而杨文广和魏朝仁就不同。
魏朝仁关北节度使,如今还兼管燕山府,景国官员本来俸禄就丰厚,加上他身兼数职,加起来光俸禄就是一大笔。
杨文广则经略太原府,俸禄高是一方面,太原放在南方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北方那就是数一数二的富庶大府,李星洲不信他一点油水没捞。
至于剩下的义军首领辛赞,皇上已经重赏其五十万金,赐府邸一座,往后肯定还会有其它封赏。
李星洲也慢慢回忆起来,辛赞?辛弃疾的爷爷好像也是这个名字啊!
按照前世发展,金军南下,北宋丢了半壁江山,他因家人无法难逃,为生计只好留在金国做官。
不过辛赞是典型的身在金营心在宋,所以即便在金国做了官还一直教育自己的孙子辛弃疾,让他学习孔孟之道,教他兵法武艺,让他将来南归报国。
辛弃疾长大后,在北方组织义军,四处抗击金军,随后率领数万人冲破金人防线南下归宋。
而辛弃疾也是天纵奇才,诗词词写得好,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千古名句。
被称为词宗。
宗字用得好,若说文风,李白称仙,因为他的是有缥缈空灵之感。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有一种魏然大宗之感。
不过他的才能不只在诗词,军事上也十分出色,在金国时候与金军的各种斗争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他还写下九论,十议,其中非常能体现其战略眼光。
后来被经常奉行的“守江必守淮河”战略就是辛弃疾此时提出。
大意就是南方要想守,长江防线是不好守的,必须将战线北推,以秦岭淮河为防线才能长久防守,理由很多,不多赘述,但历来历史上的南北政权战争都验证这点。
北方政权想南下,如果无法攻克淮河防线,最终基本徒劳无功。
而南方政权想防守,只要没有淮河防线,那么基本玩完。再怎么尽力拖也只是时间问题。
都说长江天险,但只要北方大军过了淮河,南方无法及时夺回淮河防线,渡长江的战例多得数不胜数。
所以辛弃疾是文武全才,可惜他投南宋一开始就是错付。
李星洲也替他不值,宋朝连自己的武将都不放心,何况他这个从金国归来的将领呢?
辛弃疾回归之后踌躇满志,一心想着为国建功,北上收复失地。
可就南宋那怂样,他完全没有机会。
比如被人们带的乱七八糟的岳飞之死,居然有不明所以的反智人自以为是,乱跟风为秦桧和赵构洗地。
岳飞的死很简单,秦桧和赵构找金国割地求和,金国人开出的最重要一个条件就是岳飞必须死!
因为他们之前被岳飞打惨了。
所以后来岳飞就死了,赵构向金国称臣纳贡了。
辛弃疾没岳飞惨,但也不差多少,甚至连原因都别无二致。
因为辛弃疾一直谏言要北上收复失地,光复中原,不能不思进取,偏安享乐等着北方大军南下。
之后他在朝堂不断被冷遇、打压、排挤、随后到处外放,形同流放,辗转各地,最终郁郁而终。
在没骨头的南宋,有骨头的人下场都不好。
而想到这些,却让李星洲对辛赞这人放心很多。
他在沦陷区虽然迫于生计在金国做官,但却不断教育自己孙子,最终还让他加入义军,带兵南下,其忠勇是可靠的,能力也不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