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畹心里着实感激,摇摇头道:“我在府城也有了点倚仗,再不像以前那般任人宰割。”
“那就好。”方丈大师见苏玉畹有了主意,便不再多留,端了桌上的茶饮了一口,苏玉畹便起身告辞。
出了后堂,苏玉畹找了待客僧,再供奉五十两香油钱,方才下山。
虽然她知道方丈大师这么关照她,并不是为了这点银钱,而是看在了大方大师的面上。但她能表达感激的,也唯有用这种俗物了。
下了山,她就吩咐随伺的阿九:“我等会还要去了一趟茶园,你先回城,请城里的李郎中到山上给大方大师瞧瞧病。”说着叫立春递了十两银子给他,又叮嘱道,“让郎中仔细给大师瞧着,不光是这次风寒,看看平时还要注意哪些。如果身子有亏,便是花多些钱也要给他补一补。银钱不够,你再来跟我要。”
十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是挺大的,休宁城里的一处二进宅子也不过五、六十两而已。她给阿九这么多钱,也是担心大方大师的身子,怕郎中不敢开贵重的药材给他治病补身子。
阿九拿了银子,不敢多耽搁,赶紧骑马下山去请郎中。
黄耀祖一直做着嘉叶茶园的管事,苏玉畹从府城回来的消息,他昨日就知道了,一直等着苏玉畹过来。这不,苏玉畹的马车刚在茶园门口停下,他就迎了出来:“姑娘,一路辛苦。”
苏玉畹笑着朝他点点头,一面往里走,一面打量着茶树的情况,见一切都挺好,既没有生虫发病,茶树下一眼就能瞧见除了草施了肥,她满意地点点头,问黄管事道:“茶园可好?手下的人有什么问题么?”
“都挺好,没什么问题。就是今年秋天天有点旱,这阵子都挑水上去浇园子……”黄管事虽说没有什么问题,可还是在陪着她山上山下地察看的时候,絮絮叨叨地把茶园各处的情况跟苏玉畹禀报了,茶园里的各色人员情况也说了一遍。
苏玉畹打理茶园茶庄十分心细,要是她问情况的时候,管事们一句“一切都好”就没话了,第一次是这样还好,姑娘还给个机会;要是第二次还是这么回答,那只等着被撤了管事一职,回家吃自己的吧。
所以她接手家里的产业这大半年来,各处的管事都养成了对自己手下的这一亩三分地时刻掌握情况的好习惯,什么时候姑娘问起,都有话说,都能事无巨细地把事情汇报一遍。
听了黄管事的话,苏玉畹点点头,忽然问道:“我们家的袁姨娘,这些日子来可有来过茶园?”
黄管事一愣,旋即摇了摇头:“没有。”心里却有些好奇,姑娘为何问这样的话。
要知道,姨娘这种人物,都是老爷们纳来解闷或传宗接代的,既不需她们管事,也不用她们做活,再加上能当上姨娘的都有些姿色,没有哪家的姨娘不是紧紧关在宅子里的。主母们绝不会让她们出来四处闲逛的,以免给家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今苏家大房情况特殊,老爷去世,主母和少爷、姑娘去了府城,只有五姑娘和她的生母袁姨娘还留在老宅。但有眼前这位姑奶奶管着家,黄管事还是不觉得那位袁姨娘有胆儿跑出来溜达。
可苏玉畹问了这么一句,就不再说这件事,又把话题扯回到茶园里来。
此时他们已从山上下来,回到苏玉畹惯常歇息的地方,而立春和夏至早已亲自动手,做了可口的饭菜。黄管事便识趣地告退出来。
主仆五人在茶园里吃过饭,这才下山回了家。
回到家洗了脸换了身衣服之后,苏玉畹便去苏玉若的院子看望她。
“大姐姐。”苏玉若今年已有十一岁,看起来却像是个八、九岁的孩子,长得瘦瘦小小,巴掌大的小脸上,眼睛就显得尤其大。
因为生病,她被袁姨娘看得很紧,等闲不让她出屋子,平日里见的人就少。往时殷氏和苏玉畹她们还在家时,时不时地就去会看她,跟她聊聊天解解闷。可苏玉畹她们这一走,来来去去就只剩了她姨娘和眼前的几个丫鬟,她实在闷得狠了。这一回见了苏玉畹来,欣喜怎么也遮不住,拉着苏玉畹的袖子就不肯放,就好像她一放手苏玉畹就会不见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