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世界未解之谜(全集) !
司马衷虽然呆傻,可他的儿子却异常聪慧,有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楼观看,突觉有一只小手在拉他的衣襟,低头一看,是自己的孙子司马通。司马炎很惊讶地问:“你为什么拉我衣服?”年仅五岁的司马通机警地回道:“夜间发生突然事故,皇爷爷贵体,应该有所防范才是,进屋吧。别让火光照见人君。”司马炎先惊后喜,惊的是司马通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喜的是儿子虽然呆钝,但孙子聪明伶俐,江山社稷后人不乏。也许,正是儿子的聪慧,才让父亲下了决心把皇位传给自己,但是司马衷是意会不到这些的。
司马炎死后的当天,三十二岁的太子司马衷登上了皇位,为晋惠帝。司马衷并不知道坐在皇位上有什么特别的,他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把治理国家的大权放任他人,当然,他不会、也没有治理天下的意识及才干。从司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无序的动荡和灾难之中,大臣们纷纷投靠握有实权的皇亲国戚,党争与内讧此起彼伏。先是杨皇后的杨姓氏族擅权枉法,后又被贾皇后一系的势力诛杀,就连太子司马通也没能逃过此劫,成了权力交替的牺牲品,被贾皇后派人毒杀致死。偌大的朝堂,没有了事非曲直,没有了黑白泾渭,这场皇室宗亲的权力大战一直打了16年,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大片荒芜的土地似乎也预示着西晋王朝的末日将至。
当了16年糊涂皇帝的司马衷,当然不会知道这场浩劫是他带来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嘴衔着吃了一半的大饼,突然暴亡。终年48岁。
有人说,惠帝司马衷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的,有人说是上天垂怜天下百姓的痛楚让他无疾而亡的。不管司马衷究竟是如何死的,他的死如果能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的话,真是天下之幸!
秦始皇陵墓被毁的疑案
中国的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很深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一生开疆拓土,治国安邦,奠定了中华古国的基本版图。他所开创的丰功伟业在中国后来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名列世界著名的学术专著《世界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中。
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很丰富,也很具体。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满足今人对他的关注。现在世人最迫切希望的是能够亲眼目睹他的陵墓和墓中的一切,而这种愿望在举世瞩目的兵马俑及铜马车问世之后,显得更加强烈,很多外国人的这种愿望甚至更强烈。可惜,客观的自然条件和现代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了人们这种愿望的实现。史书中记载的辉煌奢华的秦始皇陵至今仍然沉睡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的地层深处。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么样?它真的早在秦朝灭亡之时就遭逢浩劫,被项羽烧毁了吗?这些都是史学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谜。
许多史籍中都记载:秦末农民起义摧毁秦帝国后,西楚霸王项羽占据秦都。他命人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盗运陵中的财宝。他调集了30万人从地宫中向外运了30天也没运完。当时,寻找羊只的牧羊人用火点燃了皇陵地宫,秦始皇陵毁于大火。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学家所接受。
可是,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古代军阵、秦兵马俑出土问世,尔后又是令世人都为之叹服的精美铜马车回到人间,这一连串珍贵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怀疑:秦始皇陵真的毁掉了吗?一些科学家用地球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汞测量技术测出了秦始皇陵地宫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异常高的反应,测算估计超过正常土层含汞量的280倍。而有这种反应现象的土层分布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科学家们认定:这种汞含量异常是人工灌注水银,造成水银蒸发,经过漫长的岁月积聚形成的。而在《史记》中确实记录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况,这和现在的发现正好吻合。而历史学家们据此却产生了联想:如果当年项羽真的烧毁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那么,汞早就挥发干净了,现在的这种汞异常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因此,一些学者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经过考察,学者们发现在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怀疑过秦始皇陵被烧毁的说法。最早记载项羽盗秦始皇陵的《史记》也不过是通过刘邦的口叙述这件事的,而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却又对此事只字未提。看来,司马迁本人也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和其他的后来争议不止的历史问题一样,秦始皇陵墓被毁一事的细节是被西汉几百年以后的历代史学家们完善和丰富的。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又似乎都在反证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铜马车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考古人员们经过鉴定以后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没有缺一少半,不像是劫后余生之物。
直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发现被认定是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这也像是在给后人传递着这种信息:秦始皇坟墓可能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地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看到比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更令人激动的场面。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专家对上面的希望抱有怀疑。他们认为: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认定秦陵地宫保存完好。汞异常现象和其他可疑现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质的理化反应造成的。2000多年来史学家对此异口同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中很多人都被历代史学家认定是治史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