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热烈来欢送(2 / 2)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810 字 2022-09-27

崔耕见姚度有往人群外挤的意思,赶紧把他叫住了,对百姓们介绍道:“此人姓姚名度,现在为咱们江都县的户曹吏,乃是本官的左膀右臂。本官离任之时,总不能把江都县衙的精干之人抽空了。所以,特意留下了姚曹吏,继续为扬州父老效力。”

这回百姓们就更热情了,纷纷请姚度喝酒。

姚度的眼圈有些泛红,酒到杯干,功夫不大,已经酩酊大醉。

崔耕自己也象征性地走了一圈,才重新与众官员回合。

张潜略带些酸意道:“老夫为官几十年,这番场景简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离任的时候,能有二郎的三成,就算心满意足喽。”

崔耕赶紧道:“老大人过谦了,您兴建罗城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离任是时,场面肯定会更加热闹。”

张潜摆了摆手,道:“二郎莫宽老夫的心了,自家人知自家事,这不一样,不一样。”

本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一段对话,不过扬州长史高仪,还是从中找到了拍张潜马屁的机会。

高仪笑道:“今日这番场面虽然盛大,还是有些美中不足啊。”

“什么美中不足?”

高仪吐出了三个字儿,道:“万民伞!”

这还真是个问题。

秦汉时期,清官离任,百姓们会请人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显要的地方,称为“功德碑”。

不过后来,这就成了固定的形式。不管官员好坏,百姓们都要出钱立碑。

朝廷见不是事儿,就下了一道公文。从今以后,想立碑可以,但先上书礼部,详述该官员的功绩,礼部觉得没问题了才准立碑。

从官员离任,再到吏部回文,最快也得半年,离任的官员看不到,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功德碑就渐渐没人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万民伞。

伞者,遮蔽也,象征着官员爱护百姓,为百姓们遮风挡雨。在一把伞上,绑上若干条黄绸,写上献伞之人的名字,就是万民伞了。

由于万民伞方兴未艾,御史盯得甚严,目前还没有官员敢无耻地组织百姓们献万民伞。

好死不死的是,扬州这地方特别富庶。说实话,官员们不做事,就是对扬州最大的贡献了。

所以,一直以来,百姓们就没送万民伞万民伞的习惯。高仪这么当众说出来,一方面是借机提示百姓们,等张潜离任的时候,可别忘了这茬儿,另一方面,也是小小的打击一下崔耕。

就在他的话音刚落之时,就有一个声音响起,“高长史,你把咱们扬州百姓们看得太小了吧?我等若连万民伞都忘了,那还够一撇一捺吗?”

人们循声望去,却见是一个身材高大,略显肥胖的老者。

高仪还真认识他,此人姓单名永元,是江都县数得着的大地主,在地方上颇有威望。

他问道:“怎么?单老爷子准备好了万民伞?”

单永元略带不悦道:“咱们这话可得说清楚,不是老头子我一个人送的万民伞,而是江都县百姓们送的万民伞!”

然后,他一挥手,道:“来,把万民伞抬上来!”

一把伞能有多重?咋还抬上来呢?

等人们见过了实物,才恍然大悟,这不是一把伞,而是数百把!上面密密麻麻缀满了黄绸,写着百姓们的名字。

咚咚咚~~

突然,单永远双膝跪倒,给崔耕连磕了几个响头,道:“崔县令,要不是您,大家就过不了那场旱灾。这个头不是老夫自己磕得,是代这万民伞上八千四百三十二名百姓磕的!”

此言一落,全场哗然!

所谓“万民伞”,那不过是个夸张的称谓。但单永元这个“八千四百三十二名”一出,可就几乎是货真价实地万民伞了!

最关键的是,人家给的这个理由简直太强大了。明着指的是,崔耕破冤案天将甘霖,暗中指的却是破禁屠令。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崔耕得这真正的万民伞理所当然!

原来,不知不觉间,自己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大唐的清官传记中,必然有崔耕崔二郎这么一号!

这还没完呢,紧跟着,又有四海商号,李善,地方大户宫家,乃至受了梁有贵欺压的大户们送的万民伞,上面密密麻麻地名字,达到了九千八百多个!

高仪见自己拍个马屁,还被崔耕扫了颜面,被夺了声势,气道:“可惜啊,还没真正达到一万个,不算名副其实的万民伞,呵呵,还是有些美中不足啊!”

“怎么没有一万个?”话音刚落,一个五短身材的黑胖子,扛着一个布口袋,越众而出!